《后来的我们》是不是《最好的我们》
“缘分这事,能不负对方就好,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”。
一个人去看电影《后来的我们》。
看完回家的路上,我跟钟先生说看完电影啦。
他问我,
“跟电视剧有关吗?”
我诧异,
“哪部电视剧?”
他说,
“啊”。
这部电影和几年前刘昊然、谭松韵演的网络剧《最好的我们》(最近刚上浙江卫视)当然没有关系。
但是经典的爱情故事,可能会因为各种元素而不同,内核却是一样的。
电视剧里,谭松韵扮演的耿耿在第一集开头就说道,
“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,
而很久之后的我才是最好的我
最好的他和最好的我之间
隔了一整个青春”。
电影快尾声的时候,
周冬雨扮演的小晓对井柏然扮演的见清说,
I MISS YOU
见清说,
我也想你。
小晓说,
我的意思是
我错过你了(英文应该是I MISSED YOU)。
所以这样看,两部作品都是讲“错过”。
是不是所有的爱情故事,需要赚观众眼泪的,卖情怀的都要和“错过”有关呢?
我想是的。
因为爱情里最痛的结局可能就是,两人深爱着彼此,却被生活的琐碎或者人生的转折点冲散了吧。
没有好好说再见,故事就戛然而止了,于是大家就“耿耿余淮”了一辈子。(《最好的我们》男女主人公名字)
“遗憾”是足够一个人在每次酒醉痛哭、午夜梦回、早起晃神时信手拈来的纪念品吧:抽屉里翻出的泛黄的信,电脑里很久没打开的文件夹,还有已经设为“私密“的朋友圈他/她曾留下的评论或是点过的赞。
“遗憾“的同义词是“如果”。人们在面对遗憾的结局时,总会给自己、给对方送上一连串的“如果”问号,仿佛“如果”才能平复自己的不平。人们不知道的是,“如果”能改变的也只是外在的因素,而对于结果最重要的是自己。
如果当初见清的游戏早一点获得成功,或者如果他鼓起勇气踏进了那部即将开走的晚班列车,挽留住小晓,故事结局会不一样吗?
我想不会的。
我们看过太多的夫妻,患难与共,却无法共同分享成功时的喜悦。也看过太多情侣,因为房子、户口而成分飞燕。见清一直认为当初小晓决然离去,是因为自己没有经济能力给她想要的物质生活:北京人的身份,一个房子,一个家,一个属于自己的大沙发。而小晓却一直认为,自己是可以跟见清过苦日子的,但前提是见清也要有这样的信心才行。她的离去,可能并不与当时见清的能力或者时运不济直接相关,而更多的是无法忍受见清因为事业不如意而变得焦躁、敏感和多疑吧。
这样看来,小晓也是无法跟见清共苦的,因为很多时候“苦“并不只包含物质上的“苦”。
如何化解、承受伴侣在精神上的“苦”可能更考验一个人对于感情的付出。
好的艺术作品,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,贵在表演是否能让观众产生共鸣,是否能打动人。
我喜欢这部电影里田壮壮老师的角色,也就是见清的爸爸,一个鳏夫,独守一个老菜馆,把见清独自抚养成人,送他去北京上大学,一年只能见儿子一面。
见清和爸爸的相处,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。
见清不是一个不孝顺的孩子,他特别想出人头地的背后不止为了小晓想要的房子,为了自己的面子,也为了给自己的爸爸更好的日子。
可是两个男人的相处总是不容易,只能靠过年时的那笼粘豆包和电视机不争气的遥控器维系,这两个看似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东西成为了他们最常用的话题。
父与子应该如何相处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艺术课题。见清爸爸拒绝儿子搬去北京的邀请,气呼呼地说“你有了点小钱就能安排别人的生活啊”。见清无法理解爸爸的拒绝,气呼呼地夺门而去,不懂爸爸为什么要守着那爿小菜馆。
我们在电影院里,为虚构的感情而抹眼泪。因为感情从来都不是虚构的,它是大家共有的东西,无论男女老少,无论贫穷富有,无论健康疾病。
然而,就像《后会无期》里说的那样,道理我都懂,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。我们看着电影里的种种遗憾,种种可以挽回,种种可以改变,为电影里虚构的人物难过着、焦急着,电影放映完,灯光亮起,走出电影院,仍然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不懂沟通、不懂珍惜、觉得自己在感情中特别了不起。
爱情专家总说,不要将你自以为是的好意成为他人的负担。你给的,并不一定是别人想要的。
这句话可能用在任何感情里都适用。也都一样难。